不育夫婦毋須做人工受孕 婦產醫生:可服藥及調整行房習慣
發布時間: 2017/07/05 18:1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3
現代男女為生活拼搏,婚結得愈來愈遲,生育困難也自然愈來愈普遍。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李天照表示,不少人以為不育都要透過人工受孕等方法協助才能解決問題,但其實多達八成有不育問題的夫婦毋須做人工受孕,很多時他們只需要藥物及調整行房習慣等等,便能有效處理不育的問題。
他稱,少數因為精子質素太差、雙邊輸卵管阻塞等等引起的不育,才需要做人工受孕。
隨着醫學科技進步,人工受孕的安全性很高,只是有些風險仍需要面對。李教授表示,人工受孕其中一個常見的併發症是注射賀爾蒙針引起的卵巢過度反應,導致卵巢脹大,引起肚痛等不適,嚴重時病人可能會出現肺積水及進食困難,需要入院治理。
卵巢過度反應可致肺積水
他說,醫學界從經驗中知道某些人容易出現過度反應,如較年輕、體形瘦削及患有卵巢多囊症等,加上新藥的出現及雪藏胚胎技術改進,令卵巢過度反應的個案大為減少。
多胞胎是另一個人工受孕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令孕婦要承受多胞胎帶來的危險,而此問題與植入胚胎的數量有直接關係,植入多個胚胎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增加成功妊娠的機會。
囊胎有助增加成孕機會
李教授稱,植入囊胎(Blastocyst)可增加成功妊娠的機會而又毋須植入多個胚胎,原因是較弱的胚胎一般也難以培養至第5日成為囊胎,以中大輔助生育技術中心2015年的數據,囊胎的妊娠率較一般胚胎可高一成多。
但他強調,輔助生殖技術縱使再進步也只是「幫一幫手」,對於想孕育下一代的夫婦,他的建議是「盡早計劃」,包括早些做檢查及求醫,例如夫婦在35歲以下,嘗試一年仍未能懷孕,又或35歲以上試了半年未成功,便應找醫生。他更認為,最好在婚前或計劃生育時做檢查,及早發現潛藏的問題,對症下藥可帶來更理想的效果。
【延伸閱讀】月經劇痛?1分鐘自測患子宮內膜異位症
【延伸閱讀】昆凌患多囊性卵巢症後再懷孕 婦科醫生:20至30歲患病高危
【延伸閱讀】中大研新技術 助減卵子早衰
撰文 : 張意宇 TOPick記者